
作者:張洪泉 稿源:三尺巷 編輯:王剛
6月9日,一則“103歲老人在鄭州街頭乞討”的消息傳遍網絡,本該頤養(yǎng)天年的年紀,卻要沿街乞討,不免令人心酸。6月10日,商丘市人民政府通過微博回應:老人家有三兒兩女,生活應該沒問題。據了解,老人出來乞討是為了給小兒子貼補家用,一年下來要給兒子一兩萬。(中原網6月10日)

一石激起千層浪,“103歲老人在鄭州街頭乞討”,像一枚重磅炸彈炸響在全國輿論圈,指責地方政府不作為的呼聲此起彼伏,地方政府的壓力之大可以想象。但是,事情的真相并不是如大家想象,事實證明,公眾的愛心又一次被誤導了。

對于乞丐,此前我多次撰文分析,在目前的政治經濟狀況下,只要不笨不懶,沒有天災人禍,基本都可以有飯吃,只是吃好吃壞的一個問題。在全國很多地方,別說是過100歲的,即便是過90歲,地方政府每個月都有一定的補貼,逢年過節(jié)還有禮物送。正如新聞中說的,該老人“老人有三兒兩女,享有300元老人補貼,家住樓房,生活應該沒問題”。

103歲的老人,人老心不老,還愿意通過個人能力為家庭奉獻微薄之力,本應該是點贊的事情。但是,老人卻沒有將才能發(fā)揮在正能量上,而是想通過不勞而獲給孩子貼補家庭,不是光榮而是可恥。作為老人家的孩子,盡管尊重老人的想法是對老人最大的孝敬,但對于為老不尊的行為,還是應該極力相勸。老人放任自流,最終給人一種地方民風不古、職能部門不作為的感覺,影響到了家鄉(xiāng)的形象。

“103歲老人街頭乞討為貼補兒子”這個事件,又給那些一看新聞就暴跳如雷的憤青敲了一次警鐘。在網絡時代,大家不妨聽一下我對網絡事件的一個觀點,那就是“出心要善,出言要慢”。在新聞只是暴露冰山一角的時候,我們更應該善意的去推測一下事情;而該如何說,一定不要著急批評,看看后期報道全面掌握信息后再講,有時也不晚。

【圍觀】103歲老人街頭乞討為貼補兒子 警惕愛心被
【警鐘】錢桂林:年薪500萬因老婆報銷30萬被拿下
【轉載功德無量】:面對MERS來襲 你會正確洗手嗎?
【追問】高創(chuàng):回應免費水質疑不能“選擇性回答”
【反思】白墨:名校畢業(yè)生緣何成為“傳銷骨干”?
【熱點】別吐槽86歲老人第15次參加高考
【名家】如何糾正對藥價放開與暴漲的誤讀?
乞丐日賺670元恥笑警察 反乞當效仿反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