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15高考山東卷作文:
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(jù)自己的感悟和聯(lián)想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(60分)
鄉(xiāng)間有諺語:“絲瓜藤,肉豆須,分不清。”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,是很難分辨的。
有個小孩子想分辨兩者的不同,結果把自家庭院里的絲瓜和肉豆的那些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。
父親看了好笑,就說:“種它們是用來吃的,不是用來分辨的呀!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,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。”

高考語文結束后,媒體出現(xiàn)大量多個對作文的解讀。盡管現(xiàn)在的作文和唐朝科舉時候的要求不一樣,但是,作為人工閱卷,主觀性的東西比較多,加之閱卷老師的學養(yǎng)、學歷、閱歷、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差異,對同一篇作文評分,很多時候出入比較大,甚至有零分和滿分的冰火兩重天的懸殊。
武無第二,文無第一。對于高考作文的判定,閱卷老師具有較大的主觀性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很多老師還認為高考素材有核心的觀點,不是寫這個觀點,就有可能被打低分。我本人認為,只要是圍繞著提供的素材展開討論,觀點明確、論據(jù)充分、論證嚴密,能自圓其說,都是一篇好文章。絕對不能說,沒有按照閱卷人事先想好的觀點來寫,就被判為“異類”。
就拿本年度山東卷高考作文題來說,父親和兒子是處于人生兩個階段的人,對同一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做法,都是出于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態(tài)度。父親經(jīng)過多年的實踐,已經(jīng)知道諺語的準確性,而兒子第一次看到后,感到新奇之余,更想驗證一下諺語的真實性。俗話說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,兒子只有通過自己的親手實踐,才能對事情有一個整體的判斷。當然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,一些一眼就可以知道真相的就無需如此。扯斷一個絲瓜的蔓藤來驗證,成本顯然是比較低的,不妨一試。
父親說種瓜是為了吃瓜,這個說法是沒有錯的,屬于實用主義的一個經(jīng)典案例。一個絲瓜秧能生出10斤絲瓜就不錯了,充其量也就是十幾塊甚至幾十塊錢,但是孩子通過親手試驗,掌握了生活知識,并養(yǎng)成了實證檢驗的習慣,這對今后人生的發(fā)展絕對不是一顆絲瓜秧能解決的。而生活中,求真務實、追求真理,往往比實用主義更有意義。我們,包括閱卷老師,很多時候往往經(jīng)驗用事,缺乏實證精神。
父親有父親的處事原則,兒子有兒子的人生態(tài)度,不能簡單的說哪個是核心,哪個是旁枝,更不能簡單的否定一方。當前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多元化的時期,百家爭鳴、兼容并包應該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特點,唯有此,國家才能富強,民族才有希望。

專家點評||2015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題
名家||全國高考作文首先要讓學生有話可說
南都記者臥底替考組織||替考當“堵”更須“導”
南都記者臥底替考組織||有無進考場的必要?
關乎公平||查查“作弊神器”的來路和去向
首發(fā)||辯證看待中國高考的“國際范兒”
少了加分的高考||會交出一張怎樣的答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