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張洪泉 稿源:三尺巷 編輯:王小蒙
久聞顧學(xué)謙新書《摸象感言》問世,想花五十元買一本。朋友說:不用買,顧學(xué)謙肯定會送你一本。我說:是,我相信。我之所以要買一本,不是因為學(xué)謙差這五十塊,而是我想通過“買”這種形式來證明作者的價值。前幾日開會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文件袋里的《摸象感言》,喜悅頓時涌上我心頭,讓我手不釋卷。今日放假且雨,小憩后觀摩,感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如來山。
相傳禪宗五祖弘忍在選擇自己的衣缽傳人時,曾讓弟子神秀和慧能各自作一副偈語,以傳達自己悟性的深淺。神秀的偈語是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”弘忍認為神秀悟的還不夠。慧能看了神秀偈語后也作了一副偈語,即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弘忍看了大為贊賞,于是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。神秀不服,于是又自立了一派,于是有了南北宗之分。
見仁見智,后人對這兩個段子有不同的解釋。我對這兩個段子的理解是,這是人修行的兩個階段。在第一階段里,你必須“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”,就像唐僧西天取經(jīng)九九八十一難一樣,沒有足夠的修行,你是娶不到真經(jīng)的。而你修行到一定的程度,凡事一眼看穿,就輕駕熟,就無需在意小節(jié),這個境界就是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
無因即無果。學(xué)謙能從潛心一年修行在如來山,到回歸社會,實際上就是經(jīng)歷這兩個境界,實現(xiàn)了從形式到內(nèi)容,從物質(zhì)到精神上的一個飛躍。前幾日在參加一個活動中,我曾和學(xué)謙說,佛其實是以各種形式存續(xù)在人間的。比如有山神、土地,二郎神帶領(lǐng)400草頭兵不也駐扎在灌江口嘛?今日讀到《摸象感言》第三十三頁:“佛陀問答到‘那你奈何不了我,那時我真的弟子將脫掉袈裟,穿起便衣,到世間去。’”忽感我的很多想法和佛家有暗合之意。
一念迷悟是凡夫,一念清醒即為佛。其實,只要心存善念,持之以恒,我們每個人都能修成正果,心中那座如來山既是自己的道場。學(xué)謙曾多次在微信上,寫奶奶如何教育自己,其實奶奶都是我們心中的佛。我從兒時至今,每次在人生的轉(zhuǎn)折點,奶奶都會給我講一些樸素的做人做事的道理;也就是在奶奶教導(dǎo)下,能從一個鄉(xiāng)村里走出我,父輩兄妹七人、我輩十八人中能有今日的小作為。
“修煉的最好渠道便是在人間做事,最大的成績便是能幫助多少人去過上幸福的生活,幫助多少朋友生意興隆,財源廣進。”看到學(xué)謙這個說法,讓我更感有戚戚焉。相逢就是緣,你我都有緣。凡事并非在壓制別人中找到快樂,而是在推動朋友進步中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。倘不是如此,心懷惡念,那么你就沒有心中的如來山,你的道場就永遠建立不起來。

讀《摸象感言》: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如來山
看看那些曾經(jīng)影響中國的落榜生
張洪泉:我的五叔張永生
民國最后一位才女:張充和才是真正的女神
時評人張洪泉榮登聊城市2015年中考試卷
周易智慧||如何用智慧化解人生風險
貴州散文詩的發(fā)展——徐成淼的貢獻
被四人輪奸不信愛情||孫二娘的人格缺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