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十九世紀初,英國將本土罪犯通過船運遣送到澳大利亞。令當局非常頭痛的一件事是,船運過程中罪犯的死亡率一直高達30%左右。為此,政府采用“重手”方式,通過法律強行要求船東改善罪犯在船上的醫(yī)療、飲食和居住條件,但是效果并不理想。后來,政府采用按下船的罪犯的數(shù)量進行計費,最終死亡率得到大幅度降低。
船主的還是那些人,運輸?shù)倪是罪犯,而結算方式的變化,徹底改變了船主的工作方向,達到了政府的目的。后來,有人就此事得出一個觀點: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,好的制度讓壞人變好。可見,在企業(yè)管理中,一個政策制定水平對下屬落實是如何的重要。
在企業(yè)日常管理中,很多人認為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,以為制定政策僅僅是下個文,看一些單位的激勵政策甚至是簡單的修改一下往年的數(shù)字。政策是為工作服務的,而工作面臨的問題是隨時隨地不斷在變化。就像《呂氏春秋》中的“刻舟求劍”的故事,舟已經(jīng)走了,你還在那個船邊找劍,能找到嗎?這就要求企業(yè)要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不斷制定新的政策。
百余米內(nèi)三個限速牌是在強奸“安全”
瀘沽湖里“沖浪”不止是“大煞風景”
誰規(guī)定年終獎不能發(fā)放衛(wèi)生巾?
“桂美人”比賽怎么成了“老賴”?
露宿者的選擇權需要制度支撐
八路軍“借條”讓人疑惑叢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