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朱波 稿源:三尺巷 編輯:王剛
去年清明期間,江蘇南京實施獎勵政策,對選擇“不留名、不留碑、不留灰”生態(tài)安葬形式的,一次性給予每戶1000元獎勵。可一年來,全市符合生態(tài)葬補貼條件的共有261戶,只有36戶來領取了1000元。究其原因,南京市殯葬管理處有關負責人分析,大部分人是不好意思拿,怕被親朋好友說不孝(3月15日《現代快報》)。
中國人祖祖輩輩以“入土為安”的安葬方法沿襲幾千年,政府為了人民能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耕作,避免死人跟活人爭地,國家開始頒布施行《殯葬管理條例》。《條例》實施以來,許多地方便出現了死者家屬為了已去的老人能“入土為安”,跟政府玩起捉迷藏,寧愿放棄傳統(tǒng)的送葬方法,夜間便不動聲色把死者偷偷地土葬。
為有效打擊此類現象,許多地方政府同樣也采取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法,除了用“標語”宣傳教育外,還采取政治的考核辦法,逐級下達殯葬指標任務,即當年當地火化多少具尸體。指標是一級下達一級,一級抓一級,層層抓落實。死者只要按要求火化,回來后不管你大操大辦也好,二次土葬再占地也罷,政府便無人問津了。
為此,許多地方便出現火化后全部將骨灰二次裝棺進行土葬,全部留有墳頭。說白了,殯葬改革在某些地方純屬走形式、走過場,死者火化后,照樣占耕地土葬,如此還給死者家庭造成了二次浪費。
現如今,城市居民也在隱隱作痛,紛紛擔心“死不起”了。這不,一般的火化費加添置骨灰盒約七八千元以上,墓地至少要一至二萬元,且只能使用二十年,二十年后再接著交費;貴一點的墓地恐怕要好幾萬左右,這樣以來,生活在一個“夾生層”的群眾,殯葬一人至少要花費幾萬元甚至十幾萬,這對一般城市居民來說,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
眾所周知,殯葬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革除一切以迷信的、鋪張浪費的方式,去處理死者遺體和辦理喪事,代之以科學、儉樸的殯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項社會風俗改造工作。然而,殯葬改革在一些地方不僅沒有節(jié)省大量的耕地、木材和其他財力、物力、人力;反而增加了群眾的額外負擔,甚至各種迷信活動和鋪張浪費行為也十分嚴重,根本起不到殯葬改革的預期和效果。
筆者認為,江蘇南京實施獎勵政策,對選擇“不留名、不留碑、不留灰”生態(tài)安葬的形式,既文明簡樸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,又節(jié)約耕地、不浪費資源,理當引起各地的高度關注,甚至于不妨廣而推之。
民諺云:“人死如燈滅”。給死者留名、留碑、留骨灰也好,鋪張浪費、大操大辦講迷信也罷,都是做給活人看,老人活著,子孫后代孝為先。老人一旦撒手而去,以如油盡燈枯,生命的“靈光”將再也不復存在,歸于無邊寂滅黑暗,所謂一了百了。
網絡曝光是把雙刃劍,還須慎用
當代“穴居人”帶來的不僅是驚奇
一幅離奇的“渾然不覺”圖
某些文化人何以聽不懂鄉(xiāng)野村民的幽默?
廣場舞大媽扎輪胎 司機處處當謹慎
上廁所禁帶手機不是沒道理
書記省長城鐵玩自拍定格“最美畫面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