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乎是一夜之間,詩人余秀華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,她的詩作被無數(shù)懂詩的和不懂詩的人,無數(shù)次,掀起一波微信、微博等新媒體的轉(zhuǎn)發(fā)熱潮。余秀華,這位家住湖北鐘祥市石牌鎮(zhèn)橫店村的農(nóng)民詩人,真的火了。昨日,記者從湖南文藝出版社獲悉,在多家出版社爭搶之前,他們早已向余秀華拋出了橄欖枝。該社負責人表示,就算沒爆紅,還是會出這本詩集,哪怕虧本也要出。(1月22日《揚子晚報》)
1998年,余秀華寫下了第一首詩《印痕》,到目前為止,她至少已寫了2000多首詩。2014年《詩刊》9月號的下半月刊在“雙子星座”專欄中,集中推出了余秀華的9首詩。11月10日,詩刊社的微信公眾號以“搖搖晃晃的人間—— 一位腦癱患者的詩”選發(fā)了余秀華的詩,閱讀量已超6萬次。其中一首名為《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》的詩被朋友圈刷屏無數(shù),之后,她被學者沈睿譽為“中國的艾米麗·迪金森”。
艾米麗·迪金森是一位19世紀美國詩人,一生寫了1800多首詩歌,但生前只發(fā)表了十來首,而且她作為一位高產(chǎn)卻孤僻的詩人,一生都宅在家里,照顧生病的母親,讀大學時也多次因病休學。從這個角度講,“腦癱詩人”余秀華的經(jīng)歷與艾米麗·迪金森確實有些相似。
但與艾米麗·迪金森的許多詩歌探討死亡和永生這兩個主題不同,余秀華的詩關(guān)注的是鄉(xiāng)土中國。詩中一再出現(xiàn)的意象就是她的故鄉(xiāng)橫店村,就像作家莫言的小說總發(fā)生在“東北鄉(xiāng)”一樣。某種意義上說,余秀華的詩歌就是當代中國新農(nóng)村的活寫真:農(nóng)民工,莊稼地,異地戀,喜怒哀樂……這樣的自然主義詩風,不但與詩人海子(余秀華最欣賞的中國詩人)的詩很契合,也頗有些意大利女詩人格拉齊亞·黛萊達的影子。黛萊達的作品都寫的是她的故鄉(xiāng)撒丁島,并因其自然主義風格而獲得1926年諾貝爾文學獎。
自從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,中國文學界對于諾獎已經(jīng)不再陌生,西方人對中國文學的關(guān)注也日甚一日。去年中,瑞典漢學家馬悅?cè)坏茏恿_多弼就曾在成都聊起中國諾獎熱:談到下一個能拿諾獎的中國作家,羅多弼列舉了北島、余華等諸多中國作家,至于下一個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,羅多弼看好閻連科,但閻連科“最好的作品還沒寫出來”。
與中國作家相比,其實中國詩人并不遜色。據(jù)說詩人北島就曾經(jīng)一再獲得提名,而且他的名次排在第11位。與先后獲得瑞典筆會文學獎、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、古根海姆獎學金等,并被選為美國藝術(shù)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的北島相比,“腦癱詩人”無疑落居下風。但北島的詩作并不多,而且最近一段時間都在寫散文,而余秀華的2000多首詩作無疑是個亮點,作品所展示的鄉(xiāng)土中國風更是當下中國的真實寫照。如果再考慮到諾獎獲獎者差不多三分之一是詩人,那么余秀華在不久的將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真的不無可能。
作者:汪憂草
稿源:三尺巷
編輯:王剛
陳慧琳退出春晚是對觀眾和春晚的負責
春晚主持人陣容八位很多也很少
昆凌后悔拍不堪影片 出道入行需慎重
姚貝娜追悼會追思:歌手該給歌迷留什么?
六組明星鐵定上,春晚不僅是看明星
對“姚貝娜事件”不應情緒化
姚貝娜去世 用生命唱出了“中國好聲音”
國足2-1烏茲別克 諸君請淡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