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張女士發(fā)現(xiàn)孩子腳踝多次磨破,詢問得知孩子所在的北二外附小規(guī)定四年級學生入校就得綁上2斤重的沙袋。張女士認為,校方此舉有如“酷刑”,影響孩子發(fā)育,希望取消。而校方昨日表示,平時體測中發(fā)現(xiàn)孩子體質(zhì)差下肢力量弱,此舉旨在提高學生體質(zhì)和意志力,且屬自愿。(12月10日新京報)
2斤重的沙袋訓練,竟然成了家長眼中的“酷刑”,因為孩子說“腿疼、很累”,這也讓家長“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”。面對家長的質(zhì)疑,筆者作為一名教師,不免也有一種無奈、心累的感覺。
聯(lián)想到近日在本地一所學校校門前親眼所見的一幕:臨近中餐時間,校門前擠滿了送飯的家長,由于學校近日作出規(guī)定,家長送飯一律不得入校,只允許學生到校門口來取。但是許多的家長無視規(guī)定,硬要破門而入,幾名門衛(wèi)苦口婆心地勸阻:“現(xiàn)在學生太嬌貴,需要多走動、多活動,從教室走到校門口也是對他們的一種鍛煉……”但是,仍有很多的家長不管不顧地沖了進去……筆者不由腹誹不已,如此不講規(guī)矩、蠻不講理的家長其家庭教育的效果到底又會怎樣?
既想當甩手掌柜,將孩子的一切教育責任寄托給學校,又擔心學校教不好孩子;既希望學校教育公平公正,又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額外照顧;既希望孩子通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成功成才,又擔心孩子在學校吃苦受累,遭受委屈……這就是當前許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焦慮、矛盾心態(tài)。而對于大部分學校來說,既要堅持走有自身特色的發(fā)展道路,又局限于學校周圍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如必須受政府、主管教育行政部門、社會、家長的評價方式、成敗輿論等影響,很難做到心無旁騖,一心一意地謀求發(fā)展。因此,當前關(guān)于教育理念、教育方式、教育責任等各方面的家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,甚至極難調(diào)和。
再說“小學生在校綁沙袋跑步”一事,學校是出于幫助學生提高體質(zhì)并培養(yǎng)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目的,這應(yīng)當是無可置疑的,但偏偏就是有家長不買賬,認為這會使孩子吃苦了、受累了、影響發(fā)育了,甚至認為是一種有意針對學生的“酷刑”,這真是讓學校情何以堪?!
“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。”吃苦磨煉才能鞭策孩子快速成長成材的道理其實絕大部分家長都懂,但是他們卻都有一顆柔軟的心,雖然嘴上說得好聽——“就該讓孩子吃苦、受累、鍛煉……”,但是卻又見不得孩子哪怕是正常鍛煉的出汗、勞累。而作為學校,要負擔起“教書育人”的責任,怎樣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、生活才真正有利于他們的成長,卻不能輕易被外來的無理要求左右,對無端指責妥協(xié)……因為那樣不僅無助于孩子的成長,甚至只會使他們誤入歧途……
所以,對于家長們來說,需要充分相信學校,相信學校的教育理念、教育方式,相信老師的師德、人格尊嚴,給學校、老師最大的自主教書育人的空間、時間,同時在家庭教育上也要盡量不將負面的情緒、做法傳染給孩子,這樣才能給孩子營造出最好的教育氛圍。而對于學校來說,也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,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,解釋具體教育方式方法的目的,及時求得家長的理解、認同。惟如此,讓家校教育的目的、要求等日趨一致,使學校、家長、老師、孩子等不在總是為了“到底該怎么做”而左右為難,我們的教育之路、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才不會偏離方向。
作者:周衛(wèi)軍
稿源:三尺巷
編輯:王小蒙
匆匆那年:青春片的匆匆濫觴
兒童遠程監(jiān)控手表尷尬了誰
“禁止自慰”火柴備受學生歡迎 不是好事
學生上課“人機分離”能治好“低頭族”?
云南早婚:新娘13歲新郎16歲 婚姻豈能當兒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