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細分析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論爭雙方幾乎在用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在對話。劉桂娟“為了藝術(shù)而藝術(shù)”,只要足夠美,哪管多少小鳥的哀嚎。而網(wǎng)友沒心思管你什么藝術(shù)美,“只要非人道的就要糾正”。各說各的話,看問題角度完全不同,結(jié)果誰也說服不了誰。
對戲劇圈外的人而言,不了解京劇對京劇觀感不佳,并沒什么損失。而吃京劇飯的人,若說著和大眾完全不同的話語,說是清高專業(yè),毋寧說是脫離群眾基礎(chǔ)。這從劉桂娟同記者的談話中就可看出,都是領(lǐng)導(dǎo)的事,自己就是唱戲的,全國劇團都這么干的。典型的體制內(nèi)話語,吃大鍋飯思維盡顯,好像自己只管戴祖上傳下來的點翠頭面,一成不變的唱祖上傳下來的戲文,外面人怎么說怎么看,一切跟自己無關(guān)。
這正映射了當代戲劇人的困境。死抱住先人傳下來的國粹,不求變通,不研究當代人的話語口味,好像唱個戲就是完成任務(wù),好像唱給觀眾聽是在施舍,好像觀眾不懂不喜歡是沒有審美能力。京劇離大眾生活太遠了,為數(shù)不多的演出靠的也是政府埋單,京劇團的存在靠的也是政策扶持。不愿意與大眾對話,不研究對接大眾話語,不擁抱市場主動革新,今天輸了與網(wǎng)民對話,明天丟掉的恐怕是自己飯碗。
當代戲劇人最大的困境,恐怕還是理念上的僵化封閉。沉迷在自我世界之中,點翠頭面是主角必備,羽毛就得是活鳥上拔下來的,花多少錢都得買,有沒有想過觀眾買賬嗎?國粹正在失去年輕觀眾,失去國家政策扶持的戲劇,誰來為你的明天埋單?除了在意這些外在虛幻的行頭,為國粹的存亡繼續(xù),用市場手段為把年輕人吸引到劇場還做了哪些努力?恐怕香港人徐克翻拍京劇《智取威虎山》,實際效果都比你們做的大吧?
點脆頭面論爭事小,背后隱藏的戲劇界的固步自封才是大事。
京劇演員曬點翠頭飾映射京劇困境
我們的體育全民偶像在哪里?
南京涉賭,舞臺之外的汪峰玩得有點瘋
汪峰涉德州撲克賽被查 應(yīng)以警方通報為準
遠離“速度與激情”式飆車
書香中國·北京閱讀季,讓我們讀書吧!
粉絲“蹭紅毯”比“影帝”還會演戲
成龍承認小龍女是一種爺們做派